隨著時代變遷,建築設計風格也越來越多變,現代人不只追求住的舒適,也追求美感、環保、創新等,這也導致建築師必須不斷超越自我與同業,且近年有許多新技術與建築方法出現,提供建築師更具開創性點子。2023年建築趨勢從3D列印、微型房屋,一直到可以在水面上浮動房屋等,重新定義建築世界!
隨著房價不斷上漲,不少年輕族群不再追求「有土斯有財」,告別房貸纏身,轉向「微型住宅」。這種「微型住宅」概念自2年前就成了一種新趨勢,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早已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所採用,並真正成為居住的絕佳選擇。今年起微型住宅外形變得更加緊湊且功能俱全,價格也越來越實惠。
美國猶他州希伯市的微型住宅建商「Ark Tiny Homes」,經常推出內部空間約20到40英尺的小房子,但搭配採光明亮的室內設計,看起來一點也不擁擠,且小小一間五臟俱全,不僅有床、沙發,還搭載了生活起居必備的廚房、衛浴設備,輕鬆打造舒適的生活空間。
Biophilic這個詞彙是近年建築圈興起的概念,尚未有準確的中文翻譯,意思大概是指:把大自然融入建築內,以改善身心靈健康及城市生態。這種親自然建築在去年起就已成為流行趨勢,今年則是會受到更廣泛的接受與應用,這種建築方法能夠將人類與自然互動,與我們居住的建築物聯繫起來。
大量的自然光和綠色植物是親自然建築的重要特色,例如澳洲一家致力於永續建築的設計事務所「CplusC Architectural Workshop」,其中一個建築項目「歡迎來到叢林之家(Welcome to the Jungle House)」,大小不一的窗口,讓陽光自然灑落在家中,屋頂設有菜園和魚類棲息的魚菜共生系統,還可以收集水資源,作為可持續城市生活的實驗。
3D列印技術越來越普及,過去幾年更是被運用到了建築圈,且在今年真正迎來了它的大好時光。這種簡單、高效、經濟且獨創的技術,可以降低出錯風險,還可以節省大量時間、縮減須耗費的人力。
像是位於洛杉磯的新創公司「Azure Printed Homes」運用回收的廢棄塑膠,3D列印微型房屋,兼顧永續環保,且設計風格別具現代與未來主義,以玻璃牆、嵌入式照明和折疊門為特色。民眾只需要在官網上選擇想要的微型宅類型與坪數大小,還可以客製化門窗配置、配色,燈的造型,甚至還可以加裝太陽能發電等,輕鬆打造理想辦公、居住空間。
「預鑄建築」顧名思義就是在工廠預先組裝好房屋的組件,然後再將這些組件從工廠搬運到建地上組裝完成,預製建築技術著重於「模塊化」和「簡單性」,確保建物更具永續性和靈活性,還能有助於解決工地缺工問題。
德國預鑄建築設計事務所「Coodo」主打「可移動」的便攜式預鑄房屋,採用帶圓邊的弧形簡約鋼架,搭配讓自然光灑入的大面落地玻璃窗,且房屋自帶輪子,無論是在城市、山上或海邊,Coodo都可以輕鬆安裝,讓「家」不再侷限在一個「地點」。
燒焦木材也能蓋房子!這項技術始於日本江戶時代,此種建材通常稱為「燒杉板」,透過火燒方式,將木柴進行「碳化」處理,使它的內部結構產生改變,增加穩定度,並且達到天然的防潮與防腐、防蟲效果。去年起使用燒杉板建造的房屋數量有所增加,今年勢必會被更廣泛、深度地利用。
位於澳洲的建築事務所「Refresh* design」獲獎建築項目「貝克男孩海濱別墅(Baker Boys Beach House)」以燒杉板覆蓋整座建築,提供防水防腐功能,而建築靈感來自當地的露營區,做飯、睡覺和聚會都在一個共同的屋簷下進行,因此住宅被設計成一個公共空間,所有共享區域都位於一個緊湊的平面上。
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有專家預估2050年前,將有多國城市被海水淹沒,恐造成數千萬人流離失所。隨著可用的土地越來越稀少,建築師將目光轉向「水上」發展、與水共存,也因此漂浮建築的數量在增加。
瑞典建築事務所「 Sandellsandberg」設計的「Big Branzino」是一個漂浮在斯德哥爾摩群島周圍的桑拿房,同時也是一艘小船;它的特點是鋼製雙體船船體、最小的木結構與弓形屋頂,以松木木板打造的簡約桑拿房標浮在水面上,和諧地融入周圍的森林。
粗獷主義建築並不是近年才興起的新風格,早在1950年代、二戰後,就被廣泛運用,當時人口急遽上升,經濟疲軟,建築師改用當地容易取得的材料,採用管線外露等粗曠手法,去除過多塗抹、裝飾,追求建材的真實感。近年流行起的「清水模建築」風格,就是受到粗獷主義影響,在
建築增添趣味。例如由印度知名建築事務所「 Studio Symbiosis 」設計的「KD45別墅」是一座粗曠主義風格建築,提供三代同堂,雕塑般的造型與周圍四四方方的建築形成鮮明對比。像坡道一樣向下俯衝的屋頂,搭配綠色植物,巧妙地與四周大樹融合在一起,整棟房屋就像是從地板上長出來一樣。
「永續建築」又稱為「綠建築」、「低碳建築」,不只是一種建築概念,而是必需品,不論是透過節電、節水等方式,都需要將「永續」的概念融入生活。為了將永續性與建築融為一體,建築師做的不只是簡單的綠化,而是改用最低限度衝擊材料、採用自然材料,以及盡可能回收再利用等。
致力於打造永續建築的事務所「Studio Saxe」在哥斯大黎加的瓜納卡斯特叢林保護區中,設計一棟獨特的「雨樹屋(Raintree House)」,將建築與周圍叢林融合。為了盡量減少對房屋周圍環境的損害,這座房子是圍繞這些已有的樹木建造,屋頂還具備收集水資源的功能可以澆灌周遭植物,達到與環境共生的概念。
海運公司用來裝載貨物的貨櫃,近年常被回收再利用,靈活性高、方便移動也方便拆解,適合作為行動住所,且讓廢物得以再利用,具備環保特質;再加上建造成本低、工期短,相較一般獨棟房子來說成本更低、建造簡單快速,常被用來改造成工地常見的簡易⼯務所、住宿、⼯寮,或簡易商業空間等。
加拿大魁北克一家大自然微型房屋租賃業者「Repère Boréal」旗下一棟名為「Shiship」的小屋子,就是由貨櫃改建而成。Shiship 在土著因努語中的字面意思是「鴨子」,可以說是現代版的荒野小屋,不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寧靜,也可以享受廚具用品、冰箱、電暖氣、浴室等設備齊全的舒適度假體驗。
「干欄式建築」在熱帶地區十分常見,以柱子將建築地板架高,使建築本體高於地面,不只能防淹水、爬蟲動物無法闖入,還自帶通風除濕功能,也能獲得更好的視野。近年因地層下陷、水患成災的國家及地區也紛紛鼓勵興建高腳屋,提升沿海或低窪易淹水地區建築物的防洪能力。
由瑞典建築事務所「Wingårdhs」打造的「Trakt Forest Hotel」,設計靈感來自周圍的森林、樹木、自然變化的顏色,五間森林套房是用木頭建造的,融入周邊景致,建築本身則以金屬支柱支撐,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