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假日除了去觀光區、百貨公司和餐廳消磨時間,不曉得還有哪裡可以去嗎?不妨來趟宗教巡禮!聽到「宗教」有許多人都會擔心是否太過莊嚴、拘謹,但其實不同的宗教,透過廟宇、教堂、聚落等別具特色的建築,都能讓到訪的人體會每一個民族不同的歷史記憶與信仰依歸,民眾也能在認識這些宗教建築背後的意義,進而理解彼此、尊重不同宗教。隨著新的一年到來,編輯部統整了北中南東5間「特色教堂」,一起來趟祈福之旅吧!
*出入宗教場所請遵守相關規定,尊重他人信仰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
百年歷史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是日治時代的「國家教堂」,當時是日本人專屬的禮拜堂,二戰後產權收歸國有,回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管理。在經歷古蹟修復及宣教中心新建工程後,新的建築著重採光,因此整棟樓用玻璃、原木百葉窗和鋼骨設計,原木百葉窗特別塗上黑色,尊重大禮拜堂古蹟,整體呈現低調美感。裡面則是下凹式的中庭,具有各種自然溫暖的元素,包括木質建材和側面的綠牆,希望讓人感覺到有如置身都市森林。
南投埔里桃米社區紙教堂
在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後,建築師阪茂為倒塌的鷹取教會建造了一座紙管教堂做為暫時禮拜的聚會所,2005年在日本完成最後一場彌撒後功成身退,並遠渡重洋來到了南投桃米社區,沿續撫慰人心的使命。「桃米社區紙教堂」不僅成為埔里民眾的集會中心,星期天也是天主教教會的彌撒場地。紙教堂的設計構想來自於巴洛克時代的建築師 Bernini,在為羅馬教會興建教堂時所使用的概念,利用紙管構成的橢圓形與外牆之間的空間,形成一個迴廊,橢圓形內側長周的紙管排列緊密,而入口處紙管的間距則較大,屋頂棚幕透射入內的天光,令人有種向上昇華的奇妙感受。這些看似薄弱的紙,其實每根紙管的抗壓強度高達6, 936公斤,顛覆傳統對紙張的想像。
台南鹽水天主聖神堂
「台南鹽水天主聖神堂」外觀看起來就像傳統廟宇,但走近一看才發現是天主教堂,衝突感十足。1955年來自德國的首任神父胡國臨來到鹽水建立了一間傳統的木制聖堂。1986年,李少峰神父開始重新建造聖堂,反映臺灣的本土特點。該教堂採用中國宮廷式長方形建築,並稱之為「祭天殿」,其內部有紅色圓柱上題詩詞。特別的是聖母與聖子身上的衣服,都是中式的服裝,據說是依照1936年上海全國天主教大會中的聖母造形,以及參酌媽祖神像而雕成。教堂圓拱壁龕上則繪有中國風格的《最後晚餐》畫像,畫中人物以華人面孔替代原先的西洋人物,並著上中國式衣服、使用筷子吃包子饅頭;整座教堂具有中西文化巧妙交融的時代意義。
花蓮新城天主堂
位在花蓮的「新城天主堂」據說在日治時期曾是日本神社的所在地,但戰後日本人返回日本,神社遭到破壞只剩下日本鳥居、石燈籠與狛犬,以及花圃內用來紀念殉難日軍的紀念碑。1964年從瑞士遠道而來的聖伯納天主教修會出資,透過天主教會買下這塊土地,將原本的日本神社改建成禮拜堂,融合西方教堂的莊嚴以及日本神社的神秘感,洗石子的教堂牆壁被綠色翠綠藤蔓攀爬覆蓋,更有種繪本裡描繪的童話色彩。
台東長濱樟原長老教會
「樟原基督教長老教會」位於長濱鄉最北端的樟原村,民國79年間因原教堂遭受颱風侵襲而損壞,當地阿美族樟原部落學習諾亞造方舟的精神,主動集資奉獻,並以義賣、賣野菜、抓青蛙等方式,自行設計興建完成的教會。而在整修教會時村民突發奇想,將教堂改建成仿如一艘大船的造型,建築體兩側有圍矮牆環繞,猶如船支駛進樟原港口正要靠岸;外牆鮮明的紅磚部落圖騰,則象徵在地部落原鄉精神永為流傳,也因造型雄偉而獨特,許多經過此地的遊客都會駐足欣賞。